引景入园——面向湖面的“BIG U” 一体双翼——“工字型” 规划结构
文峰林立——“阶梯式” 绿谷合抱 活力秀带——“分合型” 文体设施
用地周边城市肌理分析
1.用地周边交通情况
校园面向及出入口的设定
2.区域生态景观资源
校园与城市蓝绿网络的连接
3.用地西侧宗教建筑
校园与宗教建筑整体规划的和谐统一
4.用地周边规划住宅
校园与周边社区的分时共享
方案比选——操场位置及规划形态比选
庭院·围合式:水平嵌套、L型围合
聚落·联结:锯齿打开、立体叠台
社群·自然:结构主义、景观都市主义
巨构·整体:水平摩天楼、指状渗透
方案一
优势01:教学与生活区呈现L型围合,打造内花园,流线便捷高效。
劣势01:校园主要用房临东侧住宅布置,会受到日照影响以及空间的压迫性。
劣势02:将操场等体育设施置于湖边,社区共享性较弱,与周边住宅间的距离较远。
劣势03:教学区与生活区距离湖面较远,对于湖景资源利用性不足。
方案二
优势01:教学与生活区呈斜角分布,打造从东北角向西南角的绿廊空间。
劣势03:斜向轴线的打造与整体城市肌理不太协调,显得突兀。
方案三
优势01:教学与生活区临近湖面呈一字型分布,可将住宅对教学生活等功能的影响降至最小化,将湖景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优势02:将操场、文体娱设施临东侧住宅设置,打造校园长街,可就近分时为社会共享。
优势03:中央形成大公园,工字型结构、一体双翼。与城市大景观体系实现充分融合,并符合当下景观都市主义大趋势
优势04:滨湖可打造独特标志性,为青菱湖畔景观视野添上重要一笔!
方案四
优势01:教学与生活区呈南北一线分布,打造从西至东的大景观公园体系。
劣势02:将操场等体育设施置于湖边,社区共享性较弱,与周边住宅间的距离较远。且看台会遮挡东侧的公园视野
方案生成
策略一:围合景观、引湖入园——将教学区与宿舍区布置在“远离东侧住宅、亲近西侧湖面”一侧
策略二:文体绿楔、分时共享——体育馆、运动场、行政、礼堂布置在“临近东侧住宅”一侧,文体娱聚落可分时共享为社会使用
策略三:工巧两面、绿谷文峰——南线行政教学带、北侧生活体育带,校园绿谷长街串联,打造“工字型结构”、一体两面的组团肌理
策略四:城市融合、构建“BIG U”景观格局——南北双线与东侧住宅形成朝向西侧湖面打开的U形格局,与青菱湖北侧的还建小区绿楔形成城市景观尺度上的呼应
城市肌理大鸟瞰—面向湖面的“BIG U”
拥湖入怀鸟瞰黄昏—面向湖面的“BIG U”
工字型结构鸟瞰—一体双翼的工字型图底肌理
文体娱秀带鸟瞰—分合型文体设施给城市与社区带来活力
文峰林立半鸟瞰—阶梯式层叠花园让教室与宿舍摄入湖景
南入口半鸟瞰——教学楼、图书馆及
行政报告厅三者并置,围合出主入口前广场
总平面图
设计在低区引入连续绿坡与场地及景观产生呼应,绿坡上植入各主题的聚落,打造生活、公共核心及教学组团
景观体系
中央枢纽广场透视黄昏——食堂与图书馆在内街通行模式下立体叠置成为中央枢纽
主教学楼沿街透视——教学楼低区呈现连续的折板绿坡,高区以像素化分布,打造灵动立体的沿街展示面
从操场向青菱湖远眺,建筑虚实相间,景观渗透绿脉绵延
行政楼、报告厅及低区公共展示区三者通过方盒、阶梯、绿坡的形式进行组合,
体块穿插之间打造沿街的公建氛围